《江苏历代文选》笔记小说卷配资咨询,苗怀明主编,广陵书社2025年6月版。
该书选取江苏历代笔记小说二百余篇,分篇作注释及赏析,每篇都有解题以帮助读者了解作品内容、特色、价值。选文节取自葛洪《西京杂记》、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刘敬叔《异苑》、陈师道《后山谈丛》、王韬《淞隐漫录》等历代著名笔记小说,以名作名篇为主,兼顾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以期展现江苏历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特征与发展成就,及其在通俗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价值。以期提供一部选目准确广泛、注解简明详实的江苏笔记小说作品选。
前言
葛洪《西京杂记》(八则)
戚夫人歌舞
缢杀如意
剑光射人
昭阳殿富丽
画工弃市
公孙弘粟饭布被
相如死渴
闻《诗》解颐
《列异传》(一则)
彭城男子
干宝《搜神记》(二则)
紫珪
何铜
陶渊明《搜神后记》(二则)
杨生狗
鲁肃墓
刘义庆《幽明录》(六则)
刘晨阮肇
卖胡粉女
徐郎
妙音
庞阿
牛泣拜
刘义庆《世说新语》(十一则)
荀巨伯
孔融认亲
咏雪
贺太傅作吴郡
陈太丘与友期
王敦欲废明帝
东床快婿
周处自新
人琴俱亡
刘伶病酒
王蓝田性急
刘敬叔《异苑》(四则)
永康人献龟
丹阳梅姑庙
刘元游吴郡虎丘
乐安章沉
吴均《续齐谐记》(一则)
阳羡书生
沈既济(二则)
枕中记
任氏传
李公佐(一则)
南柯太守传
牛僧孺《玄怪录》(一则)
元无有
蒋防(一则)
霍小玉传
薛渔思《河东记》(一则)
胡媚儿
皇甫氏《原化记》(一则)
吴堪
张读《宣室志》(一则)
陆乔
裴铏《传奇》(一则)
颜濬
徐铉《稽神录》(七则)
僧珉楚
王攀
史氏女
广陵士人
沈彬
酤酒王氏
鄂州小将
吴淑《江淮异人录》(四则)
钱处士
润州处士
建康贫者
虔州少年
崔公度(一则)
金华神记
陈师道《后山谈丛》(三则)
王回
王安石请道
刁半夜
廉布《清尊录》(一则)
王生
张邦基《墨庄漫录》(一则)
关子东三梦
洪迈《夷坚志》(一则)
扬州茅舍女子
费衮《梁溪漫志》(二则)
东坡卜居阳羡
俚语盗智
陆粲《庚巳编》(三则)
空同山人
说妖
芭蕉女子
周玄《泾林续记》(四则)
张国维
徐仁
张榜
南都妓
宋懋澄《九籥集》(一则)
负情侬传
冯梦龙《情史》(八则)
李妙惠
王善聪
胜儿
张果老
玉堂春
红拂女
祝英台
张倩娘
李渔《笠翁一家言》(一则)
秦淮健儿传
褚人获《坚瓠集》(七则)
奸盗以诗免
东坡戏妹
采桑娘
张百杯
李太守烛奸
麻姑
异侠借银
钮琇《觚剩》(五则)
云娘
睐娘
粟儿
雪遘
于家琵琶
沈起凤《谐铎》(七则)
侠妓教忠
獭祭
嘲吴蒙
狐媚
苏三
青衣捕盗
贫儿学谄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三则)
猱飞
长须君长
还臂
吴炽昌《续客窗闲话》(一则)
金山寺医僧
王韬《淞隐漫录》(八则)
小云轶事
贞烈女子
朱仙
郑芷仙
周贞女
杨素雯
冯香妍
白素秋
王韬《淞滨琐话》(五则)
严寿珠
孙伯箎
魏月波
金玉蟾
药娘
邹弢《三借庐笔谈》(三则)
蒲留仙写书
智女
义贼
邹弢《浇愁集》(四则)
柳翠云
恶僧
侠女登仙
郑女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江苏无疑是一个重镇,无论是从作者来看还是作品来看,皆是如此。白话小说的情况,人们更为熟悉,施耐庵、吴承恩、冯梦龙、曹雪芹、夏敬渠、褚人获、李汝珍……
这无疑是一个豪华的江苏小说家阵容,且不说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有三部出于李伯元、刘鹗、曾朴这三位江苏人之手。
就人们不太熟悉的文言小说来看,江苏籍的小说家也同样引人注目,从六朝时期的葛洪、刘义庆、刘敬叔到唐代的沈既济、蒋防,从宋元时期的徐铉、吴淑、崔公度、陈师道再到明清时期的陆粲、钮琇、沈起凤、屠绅、王韬、邹弢。
在中国小说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江苏籍小说家从未缺席,发挥着重要乃至引领性的作用,将这些作家和他们的小说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难看出江苏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江苏之所以涌现如此多的小说作家作品,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江苏地跨长江,连通南北,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中国最为宜居的地区之一,因而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经过先民的辛勤耕耘,逐渐摆脱蒙昧状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吴越文化,特别是吴文化。从东吴在南京建都开始,拉开了六朝的序幕,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开发和培育,成为中国最为富足的地区,形成独特的江南文化,这是江苏文化的根基,江苏的小说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孕育发展的。
江苏文化的发展演进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步伐大体是同步的,六朝时期是江南文化的奠基期,同样也是中国小说的形成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脱胎自神话传说,汲取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的养分,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以江苏为核心的江南是当时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小说创作起步较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一时期江苏出现了葛洪、刘义庆等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代表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且各具特色。其中葛洪的《西京杂记》多记前代逸闻趣事,如王昭君、司马相如、匡衡等人的故事,颇为生动,流传很广,成为后世小说戏曲改编的依据。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这一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以小见大,文笔简洁,三言五语,写尽士人百态,成为六朝文化的重要体现。其编排方式及写法后世多有模仿者,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世说体”。《幽明录》则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反映了刘义庆创作的另一面,其中刘晨阮肇等故事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作品的内容也有不少涉及江苏的,比如人们所熟知的《阳羡书生》。来自宜兴的许彦奇遇书生,随后套娃式的奇幻情节,让人大开眼界,其中的情节明显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江南文化与异域文化碰撞产生的绚丽火花。相关作品还有《紫珪》等。
唐宋时期,江苏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开发,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金陵、扬州都是当时的大都市,特别是扬州,交通便利,中外客商云集,文人荟萃,因而成为不少小说作品的故事发生地,洪迈《夷坚志》里的《扬州茅舍女子》篇甚至将天下举子榜单的织造作坊设在扬州。
代表一代文学之胜的唐传奇,有不少杰作出自江苏作家之手,比如沈既济的《枕中记》《任氏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皆是唐传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枕中记》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现实人生的深层思考,《任氏传》则一改人与妖的对立,将人妖之恋写得浪漫缠绵,对《聊斋志异》等后世作品产生重要影响。《霍小玉传》写负心人故事,反映了爱情小说的另一面,增加了唐代小说的深度和厚度。
还有一些小说故事发生在江苏,比如与《枕中记》齐名的《南柯太守传》,故事就发生在具有梦幻色彩的扬州,只有在扬州这样的繁华都市中经历过奢华之后,才能真切体会到人生如梦的奇幻感。《元无有》《胡媚儿》《僧珉楚》等小说也将故事地点放在扬州。
值得注意的是吴淑的《江淮异人录》,他本是丹阳人,其小说集以“江淮”为名,将故事地点限定在这个区域,可见他具有自觉的地域意识,该书也可以看作是第一部江苏小说集。
江苏的风物文化对不少外地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费衮《梁溪漫志》中的《东坡卜居阳羡》就记载了苏轼在江苏终老的佚闻。
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的经济文化走向繁荣,这种繁荣也从小说创作上体现出来。从数量来看,这个时期江苏的小说家也是各个历史时期中最多的。
特别是出现了不少苏州籍的作家,如冯梦龙、陆粲、周玄、褚人获、钮琇、沈起凤、王韬等,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这与苏州在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里不仅生活富足,而且是人文荟萃之地。
有这么多小说家出自苏州,明清时期不少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在苏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一时期比较能体现江苏地域特色的作品当数宋懋澄的《负情侬传》,这个故事从北京开始,沿着运河这条黄金水道而展开。
从唐代开始,大运河成为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其中以江苏段最长,占整个运河的五分之二,直到今天江苏段的运河仍承担着航运的重任。这个爱情故事到瓜洲走到高潮,在这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痛斥负心人,毅然跳水自尽。
虽然是小说,但体现了运河上的世情百态。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这条运河上来来往往,上演着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在瓜洲渡口,人们建了一座沉香亭,纪念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关作品还有李渔的《秦淮健儿传》、钮琇的《云娘》《睐娘》等。
将江苏籍作家所写小说与故事涉及江苏的作品放在一起,可以对中国小说的地域性获得更直接、更深切的感受。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故事地点较为集中。相当多的故事发生在扬州、金陵和苏州这三座城市。它们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文化底蕴丰厚,很自然地成为故事的发生地。此外还有不少故事写到宜兴、丹阳、镇江、常州、无锡、徐州等地方。
二是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比如江苏多水,船只是常见的交通工具,不少故事发生在水道上,或为河流,或为湖泊。前面所说的杜十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运河上,《吴堪》所讲田螺女的故事也发生在荆溪水畔。再比如陆粲《庚巳编》中《说妖》记载的五通神崇拜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其他地区是没有的。明清那些描写金陵青楼女子的作品更是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三是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物民俗、名胜古迹出现在作品中,比如《刘元游吴郡虎丘》的故事发生在苏州虎丘,《金山寺医僧》的故事就发生在镇江的金山寺。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提出江苏小说的概念还是有其意义的,不仅仅是一些小说家出身江苏,不仅仅一些作品故事发生在江苏,描写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更重要的还在于江苏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演进提供了滋养,这种滋养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内容层面的,当然还有文体技巧方面的。
可以说,从江苏这个角度观照,可以对中国小说有一个新的认识。
孙逊教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选择了汴京和临安、长安和洛阳、扬州和苏州、广州和上海、北京和南京五对城市,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五对城市中江苏就有三座,且不说上海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隶属江苏,可见江苏与中国小说的密切关系,这一问题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除了“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还有不少专书探讨南京、苏州与中国小说的关系,在这个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学术空间。
本书选编目的在展示江苏历代小说的成就与特色,书名为《江苏历代文选·笔记小说卷》,共收录历代小说作品124篇,其中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23位江苏籍小说家所写小说作品,另一类是其他地方小说家所写内容涉及江苏的小说作品。
不管是哪一类,皆选收思想艺术性较高、流传较广者。对所选作品皆选取较好的底本进行校对,因系通俗读本,不再出校记。
对正文做有简要的注释,内容包括人名地名、典章制度、较为生僻的字词等。每篇作品后还附有简要的评析文字,对作品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提示,帮助读者阅读欣赏。
该书的评注是由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完成的。接受本书的任务后,我将其与自己承担的硕士课程“通俗文学文献学研究”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同学们学习通俗文学文献的一种专业训练。承担任务的有如下几位同学:贺川雅、季开来、尹谭皓、张亦洋、张子玥、胡钰、魏文心(该同学只参加了初期的校对工作)。
大致流程是:我先选定篇目,给每位同学布置任务,他们为自己负责的篇目选择好的底本进行校对、做注、撰写评析。然后由我统稿,进行补充完善并撰写前言。
因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做,大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因而整个工作的进展还比较顺利,一个学期结束,书的初稿也基本完成,可以说是一次较为愉快且有成效的合作。
苗怀明,男,1968年7月生。河南平舆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吴梅评传》《说唱文学文献学述略》等专著。
东海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