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配资咨询,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云安区教育局联合云安区融媒体中心开展“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宣传活动,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云安中学教师、音乐科组长,云安区优秀教师全汉讲述的育人故事。
以乐为桥 以爱为帆
二十年光阴荏苒,从2005年踏入云安中学的那天起,全汉老师便将自己的生命与音乐教育紧紧相连。他以音符为墨、以真心为纸,在师德师风的长卷上写下动人篇章,用爱与责任托举起一代代学子的音乐梦想。
用责任筑牢梦想基石,以匠心点亮成长之路
“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自己的光。”这是全汉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二十年来的行动指南。面对不同基础、不同特质的学生,他始终秉持“不放弃一个”的信念,用精准的指导与无私的付出,为学子铺就升学坦途。
2023届音乐生高薇雅曾因嗓音条件不足对声乐丧失信心,全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手把手教她用技巧弥补短板。示范时,他反复打磨细节,常常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声音亮了,他的嗓子却哑了。为锻炼她的心理素质,他特意在全校文艺晚会上为她安排节目,从动作到表情逐一雕琢。最终,这个曾畏惧声乐的女孩在联考中突破自我,被岭南师范学院教师专项录取,电话里那句“谢谢您让我敢做梦”,是对他最好的回馈。
2024届音乐生廖慧玲入学时成绩中下游,全汉老师从未给她贴过“差生”标签。当她高三月考文化课仅234分时,他连夜帮她分析知识点断层,陪着她把课间10分钟都用来刷题背书。“你不是不行,是还没找到方法。”这句鼓励成了廖慧玲的动力,最终她以343分的成绩被玉林师范学院录取,坦言“没有全老师,就没有我的大学通知书”。
2024届音乐生黄小群的竹笛与声乐天赋,在全汉老师的精心培育下绽放光彩。他陪着她在清晨的琴房练气息,在深夜的灯光下找伴奏,助她拿下云浮市歌咏比赛第一、省联考全市第三的佳绩。填报志愿时,全汉老师翻阅数十份资料,向她推荐985院校,最终让她成为云浮市当年唯一被兰州大学录取的音乐生。而面对因手术耽误课程的2025届音乐生刘诗琪,他更是连轴转补课,声乐、竹笛交替辅导,累到在琴房伏案小憩,最终帮她圆梦嘉应学院定向师范生。
十二载高三教学生涯,伦红霞、叶子溪等数十名学生都曾被这份责任温暖过。他的教案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琴键上的包浆见证着无数个深夜的坚守,而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正是他师德最生动的注脚。
以传承延续教育火种,用热爱照亮乡土课堂
“教育的美好,在于让爱与责任代代相传。”全汉老师培养的近130名音乐毕业生中,梁力、钟图桃等一批人循着他的足迹,回到云安区中小学任教。如今,鲲鹏初级中学的课堂上,潘泽豪老师讲着全汉传授的发声技巧;高潭小学的教室里,钟图桃弹起他改编的山歌——这份对音乐教育的赤诚,已化作跨越校园的接力棒,在乡土间传递不息。
用坚守守护文化根脉,以担当深耕美育土壤
作为云浮市美育专家委员、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全汉老师的目光不仅停留在课堂,更投向本土文化的传承。当市级非遗高村山歌面临失传,他带着学生走访老艺人,记录濒临消失的旋律;他主持省级课题《新时代下高村山歌对中小学教育影响力研究》,将山歌编进教材,创作《我爱家乡的山歌》《爷爷唱山歌》等作品,让课间操的音乐里飘着泥土的芬芳。如今,孩子们清脆的歌声里,高村山歌正焕发新的生机。
▲右三为全汉老师
身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学校音乐科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等数职,全汉老师的日程表永远排得满满当当,但他总说:“音乐教育是我的初心,再忙也不能丢。”二十年来,他用沙哑的嗓音教会学生歌唱,用温暖的双手扶起跌倒的追梦人,用坚定的脚步守护着美育的田野。他执教的共12届近130名高三音乐生全部圆了大学梦,有56位音乐生考上了岭南师范学院、肇庆学院等本科院校,70多名音乐生全部考上专科院校,艺术的翅膀让他们飞向了更辽阔的天地。
这就是全汉老师——一位在音符里播种爱与责任的教育者配资咨询,一位用师德师风书写“最美”的人民教师。他的故事,还在云安中学的琴房里、在学子的歌声里、在乡土的旋律里,继续回响。
东海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